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錦田樹屋

石屋榕樹二為一,偶然遇合最難得。

一幢年代久遠的石屋,一棵高齡榕樹,分別是難得的歷史及自然遺產;而當兩者合二為一時,更是難得一見、自然與文化互相結合的奇觀,所說就是位於元朗錦田的樹屋。

樹屋位於元朗錦田水尾村遊樂場側,其獨特之處是由一株結構複雜的巨大老榕樹包圍著一間石屋,保有香港多個紀錄,並見證清初下達遷界令的歷史

被榕樹纏繞著的石屋,現時已片瓦無存,只留下一些磚牆和一道麻石門框。一說石屋至少擁有400年歷史,建於明朝晚年,是錦田鄧族的建築。朱維德在其作品《香港掌故》中指樹屋一帶本為山野之地,而石屋本是一間天后廟;另一說則認為是一間書齋。石屋本身為兩進三間式設計,以青磚建成,採用夾牆的方法建築。

清初,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鄭氏王朝,於康熙元年(1662年)頒布遷界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的沿海居民必須向內陸遷徙50里,範圍包括香港大部份地區,於是此屋主只好離開,自此石屋荒廢了。屋旁的榕樹不斷成長,枝幹盤繞,氣根橫生,漸漸將屋包圍,並鑽入磚瓦隙縫中,後來將石屋吞併。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指細葉榕的氣根可深入泥土層,並生長新樹幹,新樹幹又長出氣根,周而復始,最後「獨木可成林」。

今天,在主樹幹中間仍看到磚牆夾雜其中,以及一道中式麻石門框。古樹其中一邊枝幹發展很平直,甚至有直角轉彎的異常狀況,估計是因為枝幹繞著石屋發展所致,後來磚塊被拿去,還能從枝幹外形依稀「看」到石屋的部份輪廓樹屋除有一條直徑達6米的主樹幹外,還有多條樹幹,中間空心的地方形成多條通道。因為昔日石屋猶在時,榕樹沿著屋子生長所致當我近距離觀賞樹屋時,被這龐大的樹群震懾,為它數百年的頑強生命力讚嘆。

我在今年頭初次到訪錦田樹屋,因為當時聽見樹屋會被清除的消息,急不及待去為樹屋留影。現在看來那消息該是謠傳,不過誰擔保將來沒有這一天出現呢?希望有關當局能把它列為法定古蹟,悉心保育。如果有一天樹屋「被消失」,這是無法彌補的損失,是文化及自然遺產的雙重損失。無論一個地方如何繁榮、如何先進,但用金錢也不能買回寶貴的文化古蹟。香港雖然是寸金尺土,但希望能夠容納這一幢年代久遠的石屋和一棵高齡榕樹,讓它們共存下去。


為保護樹屋,如今已加上圍欄了。


中間的石屋早被老榕樹"吞噬"


從枝幹橫伸的部分大概可想像石屋的輪廓


枝葉繁茂


麻石門框


這張的門框看得更清楚


磚牆與樹根密不可分


因著原有的石屋,令這老榕樹生出奇特形態。











牆上的樹根








難分難解


這些通道因石屋而生








蔚為奇觀





8 則留言:

  1. 真的要保育,如果在古代,它會視為樹仙或樹妖了!

    回覆刪除
  2. 榕樹的蘇落地生根,不停伸延,好利害呀!

    回覆刪除
  3. 縱然世事多變,老樹只是我有我生長,直到不能生長為止。願它成為千年老樹

    回覆刪除
  4. 樹木的伸展真是唯我獨尊了,令人嘆為觀止!

    回覆刪除

謝謝來訪及留言。如果您想收到留言回覆的電郵通知,請按留言方框下的"以電子郵件訂閱"。